陳惠良先生的文章分享

腦基礎教育的分析及策略

腦波掃描及神經反饋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1 (腦基礎)

使孩子「小心」而非「怕」!
孩子越年幼,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及求知欲越強,越有探索和學習的動機,這是天賦珍貴的生命力、成就動力。可惜,很多家長和老師,可能是出於善意怕孩子做錯、受傷;又或怕麻煩而每每制止孩子的探索嘗試,而制止的方法是威嚇、恐嚇而使其「怕」,如孩子想取店舖或親友家中的小擺設看,家長就快快阻止便吿訴孩子:「不小心弄壞、弄破了就要賠/被罵!」;又如老師不想學生再提問時可能會說:「再問我們就沒時間,連累全班無得玩以下遊戲/放小息!」。
年紀越小,對成人的信任程度越高,原本已安全感不高及多疑慮的孩子自然不敢再摸、再試、再問,成年人就會讚他們「乖」、「聽話」,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出對任何事情先想「負面」結果的思維習慣,且容易對人生未來充滿疑慮而不斷尋找安全感、被接納、被認同的傾向。一般而言會促使這個體安份守紀、循規蹈矩,但對本身精神健康已不理想的人而言,可能引起焦慮、抑鬱等後遺症。
對於能量高、求知道欲強的孩子,只是恐嚇可能不足以抑制其探索欲望,那麼成年人見恐嚇不奏效,便會使用傷害性較高的方式,長遠形成更反叛、更對抗、更具侵略性的品格,不單不去考慮後果、不考慮別人的感受,甚至希望藉此以發洩對成人世界的不滿(越刺激情緒,使負責考慮後果、反思檢討的前額葉發展越弱;常被打罵,腎上腺素水平越高,性格越暴戾和具攻擊性)。
長遠而言,怕嘗試、怕冒險、怕突破、怕失去,會使人苟且偷安,甚至無法接受和面對人生不斷的挑戰和改變。就如:
怕對方不喜歡-不敢表現真我和心中好惡;
怕收入不穩定-無法轉工或追尋理想工作;
怕做錯及失敗-只會依照前人的指示去做;
怕被批評責備-想盡方法逃避責任及推諉;
怕無能力應付-不會把握千載難逢的機遇;
怕現狀的改變-痛苦的遭遇只抱怨但接受;
怕不被人接納-無理的要求不敢提出異議;
怕被呃被欺騙-不敢坦誠及建立深厚關係;
怕失去所擁有-難以堅持原則及實踐理想;
怕孤獨和辛苦-無法追尋夢想及突破成功。
看到這裡,很多朋友可能會質疑,我們是否應該放任鼓勵孩子不理後果的去試去冒險?非也!我們是教導孩子考慮可能的後果,而小心嘗試,而非嚇怕孩子。例如孩子想拿店舖或別人家中的小擺設,我們可教導孩子:「不知道屋主或店舖負責人是否喜歡我們取來看?又或這擺設是否適合取來看?又或看否已破損不可移動?不如你先去問問屋主或店舖負責人是否可取來看?如果可以又應留意甚麼?」這樣就是教孩子合適的方法,小心謹慎的去探索,而非嚇怕其不去探索。又如孩子不停質疑發問,我們可提示其發問前應考慮場合、時機、方式、語氣等是否適當?及當方的意願和感受?如時機不適合而又好想問,應如何處理?我們是教孩子「小心」的去問,而非「怕」而不問!
十六種成功人士的「心智習慣」中有一項不可或缺的是「願意冒險且承擔後果」,肖珍幼稚園的老師會在讓孩子嘗試新的挑戰前,先想想可能發生的危險、後果,並在有充足心理、生理準備後去嘗試,縱然失敗也願意接受結果,也欣賞自己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。所以,老師會讓孩子嘗試以不同方式將安全的物件疊高、鬥高;又或設計防止水浸的房屋,而預測可能出現的後果。當然物件倒下及濕身是有一定程度的冒險,孩子需學習的是「小心」考慮減低或避免危險,但勇於嘗試及吸取經驗。
作為家長和老師,甚或自己本人,你習慣讓孩子或自己避開風險,抑或小心考量去接受挑戰,以開闊視野、增益經驗,甚至突破自我?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2 (腦基礎)

培育「馬虎」「苟且」的孩子
以前當中學老師時,最火是自己很用心地批改學生功課(很多時我用紅筆修正提醒他們的字數都比他們寫的多),但學生交來的功課卻是全不用心,就連抄功課也抄得「馬虎」「求其」的。
近年接觸不少在公營機構或私營公司當行政管理的同學朋友,他們都抱怨近年的年青同事,很多都是「疏忽大意」、「欠缺主動」、「敷衍了事」、「推卸責任」,所以交給他們的任務,必須小心檢查,否則可能花更多時間跟手,甚至無法挽救。他們不滿的並非能力問題,而是他們的處事態度!
當然有些處事態度問題是先天的,加前額葉弱或感官運動神經區弱(即集中、注意力弱),或皮質醇(使人擔憂及加強警覺的腦內化學物質)偏低等,但大多問題而來自後天的環境使然,我嘗試略舉些例子,看看大家是否認同:
(1) 沒有足夠時間完成事情
孩年幼未掌握做事的方法技巧,當然要用時間嘗試,如孩子認真希望學到,他/她更可能會多做幾次,甚至做得不理想會再做,這就必須時間。可惜,大人很多時只認為孩子貪玩(其實「玩」就是孩子年幼時的學習和處事實習場景),因此常常催趕,孩子根據本無法做到「滿意」的成果便要放手,潛移默化「滿意」不是重要,「做過」就行!
(2) 沒有讓孩子體驗成功和結果
大有否發現,有些成年人在公司做事馬虎但自己的愛車卻抹得一塵不染;又或馬虎做功課的卻非常認真去打機?就是因為公司或機構裡做的事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,但車抹得漂亮、遊戲獲得的分數是自己努力得來的。那麼孩子年幼時有否多機會「落手做」及讓他即時獲得認可?學生越年輕越希望搶答問題就是這原因,但次次搶而成功機會又有多少?年幼孩子在家常希望幫手做家務亦如是,家長有機會讓其落手試至成功嗎?
(3) 忽視個人興趣和任務的意義
孩子年紀越大,每天的所有時間就用來做成年人喜歡自己做,或認為應該做的事上,而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卻全沒時間做,就如不能與自己愛的人一起,相反要與自己討厭的人雙宿雙棲生活,你認為那人會認真投入嗎?久而久之只會培養出表面一套而內裡一套、虛偽、應酬式的處事待人習慣。
(4) 重視監管而忽視自律
以往的孩子,父母較忙,沒時間看管,便有很多空間自己去闖,自己去試,反而從從中學會分寸。現代的孩子,由小至大都有成人在身邊監管,所有對、錯都是成人做判斷。進了學校,無論小息、食飯也有老師、糾察、班長、行長、組長監督,甚至中學也不許外出午膳。這樣習慣了被管,被指示才行動15年,日後工作又怎會習慣主動、自發積極去解決問題,做好件事?
(5) 過份的呵護與照顧
孩子遇到任何困難,都有家傭、家人、老師立刻出手幫助、安排解決,甚至家長出面要求幫孩子免責,這樣的孩子一方面沒法培養出認真處事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能力,另一方面長期不用釋放皮質醇(不用憂慮),久而久之亦培養出非常放鬆「沒有壓力」的腦。
(6) 教育只重視知識而忽略態度
到高小或中學,老師的焦點均放在「知識」,而忽略在教學時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,多是單向式被動授課,長遠形成學生每天在課堂內想學就學,不想學就裝作留心便可。其實,態度對年靑人更重要,有好的動機和態度才會奮發自學,未來才會有所成就,否則都是「拉牛上樹」而彼此受罪!
當上一代不斷批評下一代「一蟹不加一蟹」時,有否考慮過下一代的問題可能是上一代製造、培養出來的?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3 (腦基礎)

對家長及教師可能是極重要的概念:
21世紀的教學是針對孩子的能力而教!
二、三十年前的老師,課堂的焦點是學生留心、學生跟從、學生守規、學生記得,如果學生做不到,是學生態度問題,所以用獎罰。深一層分析,學生爲何不留心、不跟從、不守規、不記得?將焦點追究是否「學習障礙」(特殊教育需要),十多年前老師開始多要求家長帶孩子做評估,並抱怨SEN(特殊教育需要)學生越來越多。
現在,我們為老師提供的培訓,是針對學生的「腦效能」而教,因為只將學生標籤為ADD, ASD, ADHD, ODD似乎只是某些特殊專業人士,提供特定的藥物或訓練方能處理,但實質是這些問題越來越普遍,很多老師和家長可能都發現,上課不留心、不跟從、不守規、不記得的學生越來越多,我們是否還定義大多數學生出現的問題為「特殊教育需要」嗎?
當課堂內很多學生都不留心、不跟從、不守規、不記得時,我們是否還能依賴原本設定為少數「特殊教育需要」學生服務的少數「特殊專業人士」嗎?當課堂內超過半數學生都不留心、不跟從、不守規、不記得,會否留心、跟從、守規、記得的才是有「特殊教育需要」?那麼是否在課室内上課的應該是所謂「特殊專業人士」(臨床心理學家、精神科醫生)?而幫助少數上課能留心、跟從、守規、記得的有「特殊教育需要」學生的,才是教師?可惜「特殊專業人士」(臨床心理學家、精神科醫生)的數量不足,且他們沒能力在課堂內大班授課,而他們的經驗對面對大班授課的老師也不適用。
從以上角度去看,大家可能發現香港處理教育的思路、方向、配套根本上錯配,就算投入更多資源亦應無法解決問題。解決問題的方向可能就應配合21世紀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,培養「能力」而非傳授「知識」,即上課的焦點是針對學習者的「學習能力」,而非只要求「學習結果」。
習慣舊教育方式的朋友,可能仍一頭霧水,怎麼可以不要求「學習結果」?因為只看結果,可能就忽略過程和方法,再加上時間緊迫,自然希望快速換調或交給其他人處理「那些不理想的結果」,就出現上述教育上的問題。各位家長有否發現,學生上課不專心,老師是否告知及要求家長找方法處理?又或很希望孩子食藥以減少上課的騒擾?其實,當老師針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,學習結果怎會不好?
如果以「腦效能」的角度分析學習問題,就不用標籤學生是否ASD、ADHD…,因為ASD(自閉譜系)、ADD(注意力缺失),ADHD(過度活躍)都可能有「注意力」弱的問題;而ADD(注意力缺失)、ADHD(過度活躍)亦可能有「集中力」弱的問題;另外ODD(對立性違抗症)、ADHD(過度活躍)、ASD(自閉譜系)也可能同樣「放鬆力」弱的問題,所以訓練這三種力的協調,可能已解決或減輕了不同「特殊教育需要」學生的問題,只是切入角度是「能力主導」而非「知識主導」或「學障主導」而已!
我們為學校提供的三年培訓中,第一年是針對注意力、集中力、放鬆力、腦内化學物調節、0-5歲腦發育的能力而發展,所以我們先不用針對老師的教案內容,而是課堂內各學習活動能否使百分百學生老師說話或給指示時留意(注意力)、個人或小組活動時不易分心(集中力)、教學中加入個人靜思及慢動作的空間(放鬆力)的教學技巧(還有其他不同的能力發展的技巧,不能在此詳述),一般學校以這種模式上課數月,已發現全班大致能忍耐等待(集中力)、安定靜思(放鬆力)、合作跟從(注意力),課堂內SEN問題減少,教學活動可多樣性,就算變化很大學生也很快適應,課堂內學生亦自然能夠留心、跟從、守規、記得,師生雙贏!
昨天剛為香港真光中學幼稚園的老師觀課,她們今年已是第二年的「腦與思維教學」發展,老師在課堂內完全有技巧使百分百學生留心、能放能收、既開心且守規、多機會表達及交流意見,而今年再練的是幼兒獨立思考、多角度思考、批判思考及思考的速度的訓練。昨天很深刻的一片段是幼兒辯論(身體哪部份缺少了不太重要):
白板上展示各組討論後的選擇 – 頭髮、耳朵、眼眉、腳、手指…,跟著老師要求解釋,而選腳的提出可有輪椅代替,之後幼兒提出異議及辯論:
原來組:失去腳可坐輪椅
其他組:但要有人推才行
原來組:可用電動輪椅
其他組:沒腳怎坐上輪椅
原來組:可由其他人幫手抱上輪椅
其他組:即係都要其他人幫
那課學生的理據,其實已可整合成有層次的概念:
身體部份各方面都有功用,但重要性分下列層次:
選頭髮眼眉的理由 – 可再生長出來
選手指腳趾的理由 – 數量多於一項
選腳或手的理由 – 有人、物幫助仍可生活
沒人選頭的理由 – 欠缺沒法生存
以上就是以「能力主導」的教學,雖然焦點不是以往的直接教、記知識,只是希望透過探索知識而發展能力,但意外的是他們最終學到掌握到的是更深的概念、更廣的知識。所以北歐教育先進國家才可以不教知識、不分科、不做功課,香港能跟得上嗎?
看罷,各位家長,你仍將培育孩子的焦點放在「知識」、「量多」、「操練」嗎?孩子所學的興趣班全是單對單,當然無法不注意、不集中,這樣能發展注意、集中和放鬆力嗎?你還會選催谷「知識」的學校嗎?你是帶著孩子停留在二十世紀抑或走向二十一世紀?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1 (腦波)

孩子常常賴床不願起身,是「懶」嗎?
人與人相處出現誤會,產生衝突,甚至敵對,都可能因為我們太快下定論而引起!很多作為父母的,見孩子早上不願起床,或是做事沒精打彩,就批評其為「懶惰」,其實原因可能是太「上心」!?
我見過無數案例,是為孩子做「靜態掃描」時(要求孩子放鬆望著電腦屏幕,甚麼也不用做,然後分析其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腦波高低),其腦波波幅較正常標準高出很多,即生理緊張、精神緊張,導致應靜下放鬆休息時,也不斷消耗能量;倘若再加上睡眠質素不佳,久而久之,能量不斷流失(無事做時),但無法補充(無法進入深層睡眠),年紀越長,身體越差,這樣自然無精神起床,到要做事時也沒精力(動態掃描時見集中力、注意力低,但放鬆力就高,即「求其」、「馬虎」、「無質素」、「易放棄」),表現出我們認為是「懶」的樣子。
究其原因,為何無事情做時,孩子會如此緊張?絶大多數的案例中發現,其左或右丘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比同齡快,即所謂「資優」。如負責情感、社交和想像力的右腦資優,即對別人的愛、惡、批評十分敏感;而負責邏輯、理解、計算的左腦資優,即對事情的原因、目的、合理性十分敏感。因此,無論是一邊或兩邊速度快了,孩子對別人的說話、反應都會想得「多咗」或「鑽牛角尖」,即「太上心」而造成緊張,無法釋懷。
因此,當家長或老師在孩子周遭提出似乎是「無大不了」的批評時,這類孩子會比其他孩子「上心」而左思右想而造成壓力。越是敏感資優,壓力越大,最後就如附圖所見的腦波般,無法安靜坐下放鬆,再加慣性睡眠質素差,就變成所謂的「懶人」,但其實他/她真的是懶嗎?
香港現在整體的氣氛,人越來越快下定論,且用負面字眼批評對方,因此見孩子叫極都不願起床,自不然批評其「懶」,但這「懶」字聽進「上心」的孩子心裡,可能加劇其緊張,最終會更無能量,更「懶」!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2 (腦波)

為何幫助孩子釋懷、放鬆是這麼重要?!
在我們中心做神經反饋訓練的孩子,必須先完成腦波掃描及分析,當中超過一半不是左丘腦速度比正常孩子快,就是右丘腦較快,又或兩者均超越平常水平,即不同類型的「資優」。
丘腦是將外來訊息傳遞至腦部處理的中轉站,因此它將理訊息的速度較同齡快,即「敏銳」、「敏感」。左丘腦而言,即處理言語字句的理解、邏輯、因果關係、步驟、分析、程序、合理性等敏銳,一般而言就是所謂的 “IQ” 高。在右丘腦而言,即處理情感、人際關係、社交、想像力、聯想力、易地而處等較敏感,即所謂的感情豐富、同理心強、愛心爆棚。
基於上述特性,左腦資優自然對事物的理由、原理、原則特別敏銳,每事必問,必查根究底,且比一般孩子好奇心強,處事必依從合理的而為,因此容易批評別人,亦同時自責。由於每事都看得非常仔細,非黑即白,易「鑽牛角尖」,而常發現身邊大人也是說一套而做一套,非依理而為,且每事多問自然不被接納及使成人煩厭,常被忽略及責備,慢慢形成憤世嫉俗的心態,當然會產生「精神緊張」,久而久之就「生理緊張」。
右腦資優者對社交地位、人際關係特別敏敏,因此非常緊張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很重視在社群中的形象,倘若當中被指責,其不滿煩惱可能糾纏數天、數週而不過。另外由於同理心、易地而處能力超強,所以別人受委屈、被罵,其身同感受比當事人高出多倍,即較當事人受傷更重。因此,發生在其身上或其他人身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,由於其敏感度和聯想力豐富,在其心裡會抗大不知多少陪,造成莫大困擾,那樣又怎不會導致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?
速度快的丘腦倘若配合強的集中力就會堅持認真、奮戰到底,在成人而言則滋擾更大,因此對其打壓責罵就更嚴重;速度快的丘腦如配合高注意力就會更覺敏銳挑剔,事無大小都質疑或追究,一樣被厭惡及打壓程度會加劇。倘若丘腦速度快,而集中力及注意力均弱,則無力表達、爭取、解決事情,錯漏多及資優能力無法表現,可能常被批評「想、講就天下無敵…」,既無奈但內心煩惱。因此無論集中力和注意力是強、是弱,其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可能更嚴重。
那麼丘腦速度慢是否就不會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?倘若左丘腦速度慢了,即理解力遲緩,老師、家長、補習老師可能都不耐煩而生氣責備;而右丘腦速度慢,則不懂社交,不明表面及潛規矩,也必然被取笑、戲弄、排擠,除非是中、高度智障,那有不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之理?
說到這裡,是否左、右丘腦速度正常就沒問題?其實如果其集中力與注意力不協調,就會偏向固執、分心等不同問題,一樣會被責備。又或左右腦不協調而導致左右手、左右腳不協調,做事緩慢及常跌碰,也一樣常被催趕責備而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!
總而言之,只有左、右丘腦速度正常,集中力、注意力正常,各腦區協調的孩子,才可能不會常被責備打壓,而內在又不會太敏感而較易放鬆。可惜這類型的孩子萬中無一,就算有,都可能因身邊腦區不協調的絶大部份同伴常被責備而感煩擾,一則可能也會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;又或變成全放鬆放棄的「學習無助感」,但這類可能是唯一不需要幫助其「放鬆」的孩子。
作為家長,倘若發現孩子情緒不穩、不自覺的小動作、身體健康出現壓力徵狀、逃避等,可能是上述其中一種腦功能快、慢或不協調產生的「精神緊張」、「生理緊張」問題,解決方法並非家長再緊張地不斷尋找問題、指出問題,因為這樣可能再增加孩子的壓力而使其更緊張!首先要做的是「諒解」、「安慰」、「欣賞」、「接納」(愛是包容和接納,你有愛你的孩子嗎?),幫助其釋懷和放鬆(放鬆可有不同方法,因篇幅太長,不在此詳敘),才可能是解決之道!
由此觀之,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催谷,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利?
* 附圖是一名被診斷為「非典型自閉症」孩子的腦放鬆了(見深藍色多了),很多問題都很快改善 (3個月內見改善),在校問題也減少。

陳惠良先生的分享 3 (腦波)

家長、老師,你想孩子怎樣?
附圖為一位極資優及多動兒童的腦波分析數據,透過報告我們準確判斷其平常的行為特性:
(1)左丘腦(資優)-好奇心強、理解力強、重原則、重邏輯、喜歡拆開物件研究、計較、喜歡辯駁、有個人想法…
(2)右丘腦(資優)-想像力豐富、創意多、同理心強、重勝負輸贏、對別人批評敏感、有義氣、重感情…
(3)情緒容易突發起伏,且脾氣暴躁,難控制
(4)坐不定、多動、具騷擾性
(5)無法集中完成任務、易分心及放棄、忍耐及自控力弱
*由於多動、無法沉思及堅持,所以(1)及(2)項的特性不明顯
經過一段時間的神經反饋訓練,我們可以使孩子的情穩定下來(3)、能安坐較長時間及減少對人的騷擾(4)、能集中完成任務及堅持力強(5)。雖然我們能幫助這孩子解決了最需要改善的「多動」及「集中力」問題,可惜他仍然會被老師投訴及迫家長讓孩子食藥,原因是我們並沒有調低其丘腦速度,即(1)及(2)資優沒改變,所以孩子被投訴的問題由坐不定、不集中、騷擾人變為多質疑、多道理、好辯駁、多計劃、亦計較(左丘腦資優特性);還有愛抱不平、多鬼主意、不滿別人的批評、計較輸贏(右丘腦資優特性);亦對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有要求、堅持、不怕事(集中力強的特性)等,由本無建樹變成追求公義及敢於對抗無理強權的領袖,又或不斷用老師想不到的方法解決問題,使老師更頭痛,所以很多名校都不喜歡收資優生。
問題是,作為家長,有否比較孩子以往及現在的問題是否有不同?接到老師的投訴是否就等於孩子沒有改善?是否仍希望用壓制多動的方式去處理資優問題?其實,孩子資優,教法就不能跟一般孩子的方法一樣。用養驢仔的方式養千里馬,最終只會使千里馬屈屈而終!
其實,使孩子不被投訴,是否我們應改變訓練的方向?將丘腦速度調慢,亦將注意力調低至集中力一般,即將孩子改變成遲緩,集中力、注意力均弱,這樣孩子便不挑戰、不爭先、不駁咀、不破壞、不知在做甚麼;但不懂時被罵不還口、被辱不投訴… 不過到時老師一樣可能會投訴,要你想辦法幫孩子的功課及成績變好一點,上堂積極一點!
老師,其實你想孩子怎樣?家長,你又想孩子如何?
有感而嘆!

Joint Campaign - 八達通產品及時尚飾物

MiMetro Jewelry 提供一系列嶄新、時尚、別具玩味並可隨意互換的配飾、鎖匙扣等,完美配合顧客每天不同的衣著和心情。 配飾可單獨配帶, 也可發揮創意, 與手袋甚至其他產品襯托使用。 MiMetro 八達通配飾是正式被授權認可的 《成人八達通產品》, 透過 MiMetro 產品系列顧客可感受到全新並時尚的消費體驗。 詳情 : 在 MiMetro 配飾的生產過程中, 我們加入了多種物料以提升設計及獨特性, 包括不銹鋼、醋酸纖維、皮革、牛仔布、水晶、貝母, 等等。 大膽使用不同的物料, 大大提高 MiMetro 配飾的可玩性。

MiMetro 提供以下「正義聯盟」產品 :

  • 「正義聯盟」系列八達通
  • 「正義聯盟」系列超人及蝙蝠俠公仔皮套

MiMetro 提供以下時尚掛飾產品 :

  • 八達通掛飾
  • 流蘇飾物
  • 頸鏈掛飾

聯絡我們

MiMetro
15/F, Block B, Tung Chong Factory Building, 653~659 King’s Road, Hong Kong
香港英皇道653~659號東祥工廠大廈B座15樓